自然人文休閒之旅

  • 迪化街.png

    自然人文休閒之旅

    台北車站集合出發


    【迪化街】
    一向以辦年貨聞名全臺、一般所熟知的迪化街,其實指的臺北大橋以南的迪化街一段。就空間位置來看,迪化街是大稻埕(即今大同區)的一部份。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現,是在西元1851年。兩年後,艋舺地區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紛紛建起商店,形成「中街」。到了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、茶行為主,之後米業和布匹、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。之後隨時代演進,街景、房屋的外觀有極大的改變,從樸實的閩南式店舖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裝飾,逐漸演變成今日風貌。
    二戰後迪化街持續作南北貨、中藥和布匹批發商集中地,至今仍是這三大行業中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,是臺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。迪化街不但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,而且從清末至今,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,一直保持舊日的風貌和活躍的商業活動。
    走進迪化街彷若走進歷史的長廊,許多商家樣貌都保有「大正時期」的巴洛克式裝飾建築。自清末一路演變,少有人不知道這裡是臺灣南北貨、茶葉、中藥和布匹的批發貨集散地,迪化街的確勾勒出臺灣商業發達史的初貌。迪化街店屋,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,門面不寬,屋身則幽長深邃,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,是清代臺灣商街的典型。


    【延平河濱公園】
    臺北市延平河濱公園位於忠孝橋至延平北路9段中洲抽水站之間堤外高灘地,這一帶在民國40年代曾是臺北人的休憩用地。延平河濱公園靠近忠孝橋至民生西路底,有大片腹地,自南京西路底(四號)進入,即看見大片濃郁樹林,綠草地和成蔭的大樹,這裡自古即是大同區居民的後花園,清晨廣場上不時有跳土風舞的婆婆媽媽,和散步、打太極拳的老爺爺。
    進入南京西路底(四號)水門有座「延平宮」到現在仍是當地耆老們的聚會之地,牌匾上刻有乙己年臘月,估計約在1905年所建,廟埕大供桌下,虎爺的造形古樸靈動,似乎見證了當地的興衰演變。民生西路底(五號) 水門外即是大稻埕碼頭,一進水門,即可看到色彩鮮豔的唐山帆船、線條優雅的拱橋、並設有藍色公路乘船碼頭,目前有可以帶大家走水路到關渡或是八里,感受與陸路不一樣的風情。
    大稻埕碼頭(五號水門)設置了藍色公路乘船碼頭、咖啡廣場、唐山帆船,乘著自行車沿河北行,一路伴隨著陽明山景、淡水河夕照;對比著數座跨河大橋上的車陣川流,眼下的悠閒顯得格外難得。騎士們還可沿路走訪相鄰文化古蹟,包括大稻埕、迪化街、霞海城隍廟、臺北孔廟、大龍峒保安宮、永樂市場等景點,大稻埕昔日的繁華,也就能略窺一二。


    【大稻埕碼頭】
    大稻埕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,因萬華(艋舺)同安人發生激烈的械鬥,造成族人移至大稻埕定居,開始大稻埕淡水河旁商店和房屋的興建,淡水港開放後,大稻埕在劉銘傳的治理下成為臺北城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,以茶葉、布料為主要貿易交易,當時的延平北路及貴德街一帶便是商業活動的重心,也讓大稻埕早年的歷史多采多姿、令人回味。
    大稻埕碼頭位於淡水河畔,現今五號水門處(環河北路、民生西路口)。大稻埕的發展歷史,與大稻埕碼頭有著密切的關係,淡水開港通商,外商洋行紛紛到此開設商號,促成大稻埕往後的繁華。現今雖然碼頭功能不復當年,但已轉型為民眾休閒遊憩的去處。
    近年來大稻埕碼頭除了迎節慶放煙火之外,沿岸並闢建自行車道,民眾可以悠閒騎單車享受河畔之旅,同時欣賞大稻埕的古意景緻。


    【寧夏夜市】
    以「千歲宴」打響國際名聲,且獲得眾多美食雜誌和網路爭相報導的寧夏觀光夜市,包含民生西路、南京西路與重慶北路中間的路段,以臺灣傳統小吃為主,其中以大同區圓環附近令人懷念的古早味,最讓老臺北人津津樂道。
    夜市首先將人車分道,方便民眾吃飯與購物,貼心的服務,而隨著科技進步,許多攤販及店家也開始轉型,能夠使用悠遊卡及行動支付,遊客們帶著手機就能吃遍夜市美食。


    **如需加購高鐵車票,請洽服務人員**


    <行程注意事項>
    *最少出團人數 2 人,當參加人數未達上述規定的最少成團人數時,將取消旅遊行程,於出發日前 3 天發出取消旅遊的 Email 通知。
    *本行程為司機兼導遊服務,提供景點諮詢,並無提供導遊導覽服務。
    *服務人員將於出發前一日與您聯絡,請務必確認網路功能順暢並留意手機通訊軟體訊息。
    *行程內容皆為可行性的安排,但司機仍會依照當天交通狀況、天氣因素及景點停留時間,與旅客討論後視情況調整。
    *九人座車旅客人數最多7人,敬請注意。

  • 【單一售價】 TWD$2,500 元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