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歷史人文之旅

  • 萬華.png

    傳統歷史人文之旅

    台北車站集合出發


    【剝皮寮歷史街區】
    乾隆28年(1763年)「北皮藔街」的名稱即將出現於艋舺地契中,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,至今已有兩百多年,清治時期的剝皮寮,名稱不管是「北皮藔街」、「福皮藔街」或「福地藔街」,已有店屋的型態,且皆已街名稱之,表示具相當發展之聚落形成。明治28年(1895年),剝皮寮地名由「福地藔街」改為「北皮藔一丁目、二丁目、三丁目」。大正11年(1922年)進行町名改正,廢街庄為町,北皮藔街改為「八甲町」和「新富町」。「市區改正」而開闢的廣州街、昆明街與康定路,將舊有剝皮寮街(今康定路173巷)從清治時期的重要街道,一變為隱身聚落中的巷弄。舊有剝皮寮街(今之康定路173巷)與廣州街間有一塊空地,乃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徵收作消防水池的遺址。現在鄰近的康定路和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,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集散地而通稱「土炭市」,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,擁有不少精緻的洋房,至今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。


    【艋舺龍山寺】
    也稱萬華龍山寺,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富民里的觀音寺,為清治時期臺北城三邑人的信仰與政治、軍事中心,戰後時期成為外國旅客觀光景點,今建築列為國定古蹟。


    【西門町商圈】
    西門町的地名來自日治時代,當時的居民大多居住於臺北城內,而西門區域就是他們的休憩場所,1896年,這裡有了第一家戲院「東京亭」,1922年時,正式以「西門町」為名。
    西門町早期以電影院為最主要的商業活動,當時的電影院大多環繞於峨嵋街、成都路與西寧南路上,故也是西門町發展的中心,民國38年(西元1949年)國民政府遷台後,大量資金湧入此處,除了電影院外,百貨業及其他娛樂場所相繼出現,中華商場完工之後,西門町儼然已成全國最大的商業娛樂中心。
    民國80年代,臺北的商業娛樂活動逐漸轉移東區,再加上中華商場的拆除與道路整頓,西門町著實沉寂了好一陣子;一直到捷運板南線完工,中華路在臺北市政府的規劃之下,搖身一變成為臺北的香榭大道,不僅如此,大小廣場與活動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地成長,每到週末假日,人群聚集在此從事文藝或運動、音樂表演等的活動,再度把商機與人潮又拉回了西區。
    現今的西門町不但見證了歷史,還是新一代流行文化的帶領者,許多懷舊的中老年人在此回味往事,更有打扮新潮的年輕一代在這裡爭奇鬥豔,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在此交流,滿足了不同需要的族群。


    **如需加購高鐵車票,請洽服務人員**


    <行程注意事項>
    *最少出團人數 2 人,當參加人數未達上述規定的最少成團人數時,將取消旅遊行程,於出發日前 3 天發出取消旅遊的 Email 通知。
    *本行程為司機兼導遊服務,提供景點諮詢,並無提供導遊導覽服務。
    *服務人員將於出發前一日與您聯絡,請務必確認網路功能順暢並留意手機通訊軟體訊息。
    *行程內容皆為可行性的安排,但司機仍會依照當天交通狀況、天氣因素及景點停留時間,與旅客討論後視情況調整。
    *九人座車旅客人數最多7人,敬請注意。

  • 【單一售價】 TWD$1,500 元起